“巴人·寻踪——纪念冬笋坝遗址考古发掘70周年特展”于12月24日在重庆市九龙坡区开展。这是冬笋坝遗址70年来6次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的首次集中展出,展览展示了各阶段出土的110件精美文物和70余件珍贵档案及实物展品。其中,2020年考古发掘出土、距今2200多年的巴文化竹编织制品“战国竹笥”首次与民众见面。
冬笋坝遗址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铜罐驿镇长江北岸的三级阶地,是中国最早确认的巴文化遗址。从1954年至2023年,考古工作者对该遗址进行了6次发掘工作,共清理墓葬百余座,出土各类文物上千件。此次展览分为多个单元,全面回顾了冬笋坝遗址历次考古工作。
为了让观众更全面地感受巴人的生活场景,展厅中展出了一件从冬笋坝遗址中出土的巨大船棺。此外,还展出了反映“巴人尚武”的剑、矛、钺等青铜随葬品以及陶罐、陶釜、陶豆、陶甑、陶钵等生活用具。
展出的“战国竹笥”虽历经数千年时光,但竹纹仍清晰可见。该文物是重庆地区巴人墓葬中的首次发现,直径残长约12厘米、残高3厘米。其纤维僵直、导管清晰、结节清楚,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文物价值。
该竹制品能够完整保存,得益于冬笋坝遗址优质的埋藏环境,特别是黄黏土的高密闭性,既延缓了有机质文物的氧化腐朽,又保证了适宜的湿度不会造成有机文物干缩或翘曲。此外,竹制品发现于出土青铜釜甑内底部,致密土壤的叠压达到了隔绝氧气的效果,而紧贴的青铜器对微生物滋生也有一定的抑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