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国签署巴黎人工智能宣言美英未签!巴黎,2025年2月12日——为期两天的巴黎人工智能行动峰会于11日结束,中国、法国、印度等61个国家共同签署《巴黎人工智能宣言》,呼吁建立开放、包容的全球AI治理框架。美国和英国的缺席及美欧监管立场的激烈碰撞成为峰会最受关注的焦点。
《巴黎人工智能宣言》提出三大核心原则:避免市场垄断,提升技术可及性;加强跨国治理协调,推动技术普惠;将AI能源消耗纳入监管,强调技术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闭幕式上表示,正在为AI的持续创新奠定基础,但必须警惕技术霸权。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宣布启动200亿欧元基金,支持欧洲AI超级工厂建设,并强调竞赛远未结束。
美国副总统万斯的演讲将矛盾推向高潮。他直言,欧盟的过度监管正在扼杀行业活力,美国绝不会让安全焦虑阻碍技术进步。此番言论直指欧盟本月刚生效的《人工智能法案》——该法案对高风险AI系统实施严格限制,成为全球首个全面监管框架。
法国则打出“宽松监管+重金投入”的组合拳:承诺吸引1090亿欧元私人投资建设AI基础设施,并推动与阿联酋合作打造千兆级数据中心。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在会上提出构建AI命运共同体,强调技术成果共享。中国AI初创企业DeepSeek成为峰会热议对象,其最新开源模型以低成本实现高性能,估值飙升至1500亿美元,但创始人梁文锋意外缺席峰会。
峰会上,OpenAI、谷歌、Meta等企业高管形成两派交锋。开源阵营中,法国Mistral AI CEO称欧洲无需千亿美元也能打造顶级模型;资本阵营中,微软因涉嫌垄断遭法国反垄断调查,或面临天价罚款。
下届峰会将在印度举办,全球AI治理进入多方博弈的新阶段。分析认为,美英的缺席可能催生双轨制治理体系——一边是强调伦理的多国联盟,另一边则是追求技术霸权的单边主义。
当硅谷巨头与欧洲监管者的角力延伸到国际舞台,AI技术已不仅是科技竞赛,更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新战场。如何在创新与规制间找到平衡,将决定人类能否真正驾驭这把双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