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正月,理发的人逐渐增多。在北京,如果没有特殊要求,完成这件“头等大事”就像出门散步一样简单,与多年前需要排队数小时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昔日的“理发难”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针对不同人群需求的美发服务。
上世纪50年代,北京的老百姓理发非常困难,有时甚至要排队三四个小时。当时虽然有1000多家理发馆,但规模较大、服务质量较高的只有100多家,其余大多是设备简陋和技术一般的中小型理发馆。人们更倾向于去条件好的大理发馆,导致大店拥挤、小店闲置。
为改善这种状况,北京增加了服务网点并提高了服务质量。1954年,首都第一个国营理发馆——东单第一理发馆开业,设有男女两部,提供卫生条件良好的服务。随后,西单第一理发馆和四联理发馆也相继开业,进一步缓解了理发难的问题。此外,一些理发馆还实行了预约制度,减少了顾客的等待时间。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北京再次出现“理发难”的现象。首先体现在服务态度上,有些理发店提前下班,拒绝接待顾客。其次,理发网点较少,导致顾客长时间等待。为解决这些问题,京城理发行业实行了租赁承包的办法,并加快商业网点建设。例如,个体农民敖亚丽自筹资金开办理发店,大大方便了附近居民;市民王淑琴一家承包了晶容理发馆,延长营业时间并推出多项便民措施,受到居民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