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40岁的郭女士被查出患有直肠癌。进一步检查发现,她的病情背后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3个多月前,郭女士发现自己经常便血,大便次数增多且不成形。当地医院进行结肠镜检查后,发现她的直肠里不仅长了肿瘤,整个肠腔内还布满了多发性息肉。
由于乙状结肠肠腔狭窄,结肠镜无法深入检查,而活检结果显示直肠肿瘤为恶性,郭女士转院至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该院胃肠外科何庆良主任医师团队再次进行了结肠镜检查,发现郭女士的全结直肠内密布着大小不等的息肉,部分息肉形态不规则、凹凸不平,属于容易癌变的类型。进一步的活检证实,升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的息肉已经癌变。
郭女士回忆说,多年前她的父亲也曾发现肠道内长满息肉,但当时没有明确诊断,也没有治疗,子女们也未及时筛查。何庆良主任医师综合郭女士的症状、家族史和各项检查结果,判断她患有一种罕见的肠道遗传性疾病,并为她实施了“腹腔镜辅助全结肠切除术+大部直肠切除术+回肠直肠吻合术”。术后病理检查和外周血高通量测序最终确诊,郭女士患的是腺瘤性息肉病基因突变型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由腺瘤性息肉病基因(APC)发生胚系突变引起。患者最明显的特征是结直肠内会长出大量腺瘤性息肉,通常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出现,数量少则几百,多则数千。如果不及时干预,几乎100%会发展成结直肠癌,平均癌变年龄约为39岁。FAP属于罕见病,发病率大约为万分之一,在所有结直肠癌病例中占1%左右。如果父母一方患病,子女有50%的概率遗传该病。不过也有25%~30%的患者是新发突变,家中无人患病。
诊断FAP时,APC突变检测是金标准,但也有10%~30%的患者APC检测为阴性,这时需要排查其他基因的问题。若发现相关基因点位有突变,应定期进行肠镜检查以监测肠道情况。
何庆良医生提醒,FAP一定要早诊早治。如果息肉尚未癌变,可以接受预防性手术或使用非甾体类药物延缓息肉生长;若已癌变,则需根据肿瘤分期选择全结直肠切除术,必要时结合化疗或靶向治疗。即使做了手术切除,仍需定期监测残留肠道和其他可能的肠外肿瘤,如甲状腺癌、硬纤维瘤等。一旦有人确诊,整个家族都应尽快启动筛查,以阻断遗传的代际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