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纪委监委针对中小学“校园餐”存在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确保学生的饮食安全。通过深入调查案件背后的责任、作风和腐败问题,对发现的制度漏洞提出改进措施,推动从个案查处向系统治理转变。
在临汾市汾西县第二中学,食堂早餐时间已经人满为患。初三学生闫浩选了两个牛肉包子、一个鸡蛋和一碗老豆腐,并直接刷脸支付。他的母亲闫梅在学校食堂后厨工作,也收到了消费提示。她记得孩子上初一时常抱怨早餐单调,只有包子和稀饭等几种选择。当时,每月一次性交180元餐费,无论吃多吃少都一样。后来才知道,这些费用并没有完全用于食品采购。
现在学校食堂菜品更加丰富多样,消费透明度提高。这些变化源于当地开展的“校园餐”专项整治。自去年4月以来,山西省纪委监委开展了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在一次摸排中,汾西县纪委监委干部发现汾西二中的食材出入库监控与票据不符。进一步调查显示,食堂实际供货商是时任校长赵孟锁的弟弟,而食堂负责人也是其前同事。长期以来,学校收取固定金额现金后由食堂负责人转入监管账户,存在严重制度漏洞。
经过调查,赵孟锁利用职务之便截留餐费、虚列名目套取食材费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他通过弟弟作为“白手套”,共截留学校膳食资金122.89万元,并虚列套取食材费161万元。在赵孟锁任期内,学校应用于购买食材的费用总额为1072万多元,但被截留、套取、挤占的资金就有420多万元,占比约40%。此外,还存在食材以次充好、菜品以素代荤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