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的“雪龙”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上海,此次考察的主要任务顺利完成。考察队首次开展秦岭站越冬考察任务,中国南极考察进入“三站越冬”时代。这次,科普中国特别邀请到了秦岭站的驻场设计师尹晓斌工程师,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秦岭站的建设工作和科研意义。
笔者有幸参加了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并参与了秦岭站的建设,今天就和大家聊聊秦岭站有什么特点,这次考察配套设施设备建设又取得了哪些成果。
建站环境,“一言难尽”
秦岭站所在的地方叫做恩科斯堡岛,又称“难言岛”。
在一百多年前竞赛极点的航行中,英国探险队中有一支“北方小分队”完成对阿德利企鹅和南极的地质研究准备返回时,因罗斯海布满海冰,科考船无法按原定计划靠岸,小队不得不留在此处避难,在遭受了整整一个冬季的低温和强风后,根据这段难以言喻的经历为这座岛屿命名。
这里的条件有多“难言”呢?在夏季当地气温都仅有0℃左右,全年平均温度为-20℃左右,极端低温可达-45℃。此外,这里有记录的最大瞬时风速高达约43.5m/s,每年大风天数(15m/s以上)达100天以上,这一看就不是什么宜居之地。而且,这种极端的气候条件,让每年室外施工建设的窗口期仅剩2个月左右——从夏季的12月到次年1月。
风吹雪的天气作者供图
在难言岛度过三个半月的实地生活后,最令笔者刻骨铭心的也是这里极端的天气环境。
突如其来的下降风时常席卷沙石和暴雪而来,在时常“光顾”的12级风中,想站稳都不容易;而刮起的地吹雪则像白色的“沙尘暴”,让能见度骤降至不足5米,呼出的热气转眼就在面罩上凝结成冰。
这段经历不仅重塑笔者了对自然的认知,也让笔者对坚韧不拔、拼搏奉献的南极工作者们更加敬仰。
不畏艰辛,迎难而上
既然条件如此恶劣,为什么还要选择在这里建站呢?考察站的选址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其中科研方面的考虑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秦岭站选在这里就能够覆盖周边300公里范围的考察区域,涵盖海洋、大气、冰川、地质、生物等众多科学热点,有效填补了我国在罗斯海地区的考察空白。
具体来说,南极海洋是地球系统运行的“心脏”,其变化牵动全球气候、生态与人类命运。而秦岭站所在的罗斯海区域拥有南极最大的海洋保护区,它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后一个完整的大海洋生态系统,有“最后的海洋”之称。建站后可以开展海洋生态监测,为全球环保研究提供重要数据。
南极冰盖作为冰冻圈的主要冰体,南极冰盖的融化是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因素之一。秦岭站周边的南森冰架在夏季阶段其边缘常崩解形成冰山,又在冬季阶段因温度寒冷冻成冰架,周而复始,长期观测对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极地冰盖演化规律以及未来全球海平面变化均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
南森冰架作者供图
而且秦岭站周边有一处阿德利企鹅聚集地保护区,通过对企鹅的研究,能获取海洋健康、气候变化、生物适应及污染扩散等多维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