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女大学生葬身车祸谁的错。
3月29日晚间,一辆小米SU7以116公里/小时的速度在高速路上行驶,路遇道路施工,车辆需要改道行驶,但因变道不及时最终以97公里/小时的速度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车辆随后发生火灾,驾驶员和另外两名乘客不幸遇难。
碰撞发生前数秒,车辆处于NOA(辅助导航驾驶)状态。直到事故发生前两秒,NOA发出风险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发出减速请求,并开始减速。下一秒,驾驶员接管,随后碰撞发生。这随即引发公众有关现阶段辅助驾驶系统感知能力、接管机制等一系列问题的追问。
安徽铜陵小米SU7事故现场、事故后的车辆残骸。(视频截图)
系统报警到碰撞的4秒里,驾驶员仅有1.5秒有效操作时间。在97公里时速下完成“识别—判断—转向—制动”的操作链,这要求人类在0.8秒内做出两次精准转向。更值得反思的是,涉事车辆此前17分钟持续发出“轻度分心报警”。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安全暗示,让驾驶员在潜意识里形成“系统可靠”的依赖。
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本应是安全底线之上的科技创新,但如今尴尬的是,“既要相信系统,又要随时接管”,成为当前智驾发展中的最大悖论。
自动驾驶虽然尚未到来,但是人们已经越来越多依赖趋近于自动驾驶的辅助驾驶功能,这些功能被车企以L2+级辅助驾驶的名义下放。在L2+级辅助驾驶仍有局限的情况下,人们却已经习惯于依赖系统,由此引发一系列事故。